互联网自90年代诞生以来,一路打怪升级,进阶到了web3.0。那什么是web3.0?为什么这个没有明确概念的词却成为了2021年路透社评出的十二大科技热词之一?CoinDeskChineseExplainer本期就用5分钟为你揭晓。
互联网没有人不知道吧?简而言之,web3.0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包含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领域里的一系列概念。
如果把web3.0比喻成一个小宇宙,这个宇宙里有很多小行星,比如去中心化是它的“中心”思想、区块链是它得以实现的技术支持、时下最热的NFT可能会成为这个宇宙里身份验证和所有权的一种方式,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是它的组织形式。这些名词,我们在前5期的节目中都有解释,欢迎你subscribeCoinDeskChinese的YouTube频道,去了解哟。
要弄明白web3.0,一定离不开它的前身,我们身处的web2.0互联网世界,和前前身web1.0。
回到互联网生命周期的源头,1990年到2004年是web1.0时代。1989年,Tim Berners-Lee创建了一种开放的去中心化协议,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能实现信息共享的万维网,由此我们所熟悉的各种门户网站应运而生,比如雅虎、谷歌,新浪、网易等。这种网站是静态的,我们点击鼠标,打开网页,浏览新闻,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也很少有个人内容,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90年代,能上网的计算机和人都不多,我仍记得那种兴奋感,第一次进入姑妈在大学里的实验室,费了老大劲儿拨号上网,第一次看到意大利的门户网站上足球明星罗伯特巴乔的美照!只需点点鼠标,便能突破国界和疆域,轻易地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这是革命性的改变。但web1.0是“只读”的第一代互联网。
时间进入2004年,故事继续。具有八卦天性的人们在网上看了信息之后,都喜欢私下讨论,大家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在网上讨论呢?由此开启了web2.0时代,最开始只有图文的互动,比如天涯、豆瓣、贴吧等论坛,以及msn等聊天软件;渐渐地随着技术的发展,网速的提高,视频、直播、语音等高流量负载的应用越来越多,社交媒体占据了你我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生活的web2.0时代。Facebook、谷歌、Instagram和Twitter。
Web2.0依然是依靠在巨头企业搭建的中心化平台之上,平台之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所有的服务都在无形中攫取了用户海量的数据。这个时候,有少数的技术天才们不仅觉察到了这个事情,还想改变它。随着对比特币的深入研究,他们觉得这种去中心化和区块链加密的思路不仅仅可以用于金融领域,还可以运用在互联网领域。所以,以太坊的创始人之一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了web3.0这个术语,希望将互联网数据和内容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但直到最近,许多想法才得以实现。
Web3.0这个美好的互联网愿景,沿用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概念,用户通过代币来创作和消费内容,同时可以获得自己创作内容的所有权。这好比是一个由区块链、代币、和NFT等共同奏响的交响曲。举几个例子,银行是我们目前进行货币交易必经的中心机构,而区块链好比是不需要人为管理,运行在智能合约上的银行;NFT非同质化代币,就是位于区块链上,你创造的内容的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它可以是数字艺术品,一篇文章,或者你的名字;而加密货币或者数字资产,是用户之间实现交易的“货币”。你不再需要把这些信息、内容和资产数据等交给社交巨头或者互联网公司。
我们来比较一下三者登陆页面的区别。web1.0的登陆页面,需要你的用户名和密码;在web2.0,你可以用google、facebook等进行第三方登录;而在Web3.0,你可能会使用数字身份证明登录,例如使用区块链上的身份验证。
但Web3.0的形成不是一夜发生的,而是一系列的发展,今天变一点,明天变一点,直到有一天,你可能都没注意到Facebook的主导地位被某个DAO公司取代了,就好比web2.0开始的时候,谁会想到一个大学宿舍里用来评判颜值的一款叫facemash的程序会演变成一个叫Facebook的社交巨头呢?可能有一天你发现你用metamask钱包里面的eth去亚马逊买东西,或者用数字人民币上淘宝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才会恍然大悟,我们已经身处web3.0了。
那么web3.0对你我平常用户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变化?有哪些具有雏形的公司?如何发展?又有什么局限和争议呢?下一期我们继续聊。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zx/97792.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