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胜天作品
艺术画面即是指绘画艺术与平面艺术所具有的平面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表现。绘画艺术通过形象结构与色彩明暗在平面上呈现物象的凹凸。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等手法,创造深远的空间效果,使观者对所绘物象的立体性与整体性有所认知。
艺术画面的压缩机制指的是将三维空间压缩在二维平面上的原理。在西方绘画中,油画艺术是主要的绘画形式。油画使用丰富鲜艳的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进行创作,以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并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为了达到逼真的三维立体效果,西画注重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以光与色彩表现物象。
那么对于中国画来说,其压缩机制又是什么呢?
汤胜天作品
中国画通常使用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绘画,注重“笔墨”。通过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运用钩、勒、皴、点等手法极尽呈现线条的厚重感。墨是中国画常用的颜料,以墨代色,注重“墨分五彩”,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在物象和构图上,中国画常采用散点透视法,使视野宽广辽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中国画通过笔、墨、点、线的变化代替物理的明暗,通过散点透视代替人眼的科学,将三维世界重塑为二维的压缩机制。
艺术画面具有其压缩机制,自然也有其压缩力的来源。中西绘画对于三维空间的压缩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与审美趣味的不同密切相关。自古希腊以来,西方逐渐形成了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世界观,主张天人二分的宇宙观,对自然的追求是独立而纯粹的。这一点在西方风景画中很少出现人物可以看出。在绘画的审美趣味上,西方追求真实和美,绘画对象通常是真实和环境的真实,称之为“写生”,这就是西方艺术画面的压缩力的来源。
汤胜天作品
中国画的压缩力源于中国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相对立。中国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讲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中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的一元论世界观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成熟于封建社会的先秦时期。中国视天地与自己并存,视万物与自己为一体,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的一元论世界观。这种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相对而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在于“尚意”而非“尚形”。因此,中国画并不追求对三维物体的真实模仿,而是被称为“默写”,将各种观感熟记于心,然后将三维空间重塑为二维,这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形线之美,表达情感和人格,是其“天人合一”来源的阐释。它既不是对实物的仿写,也不是完全的抽象。
因此,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和注重情感表达,而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美和理性。这是东西方艺术画面压缩力源的来源。
东西方艺术有着不同的发展源头。随着文化的交流,我们在文化的冲突中展示各自的特色,以及在艺术中的自信或自我反思。中国画携带着一种特殊的忧伤,实际上并非文化的落后,而是传播方式、科技和国力的落后。另外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画的艺术解析学落后了,评论家们无法胜任其学科的重要角色。这也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结构的变化有关,我们已经无法理解传统论文了,注解也成了问题。如果一种伟大的艺术失去了伟大的理论支撑,就如同长城倒塌了。
声明:本文为《汤胜天》老师原创,首发于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zx/9445.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