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英文名字叫《Tron》,它有好几个中译名。最准确的叫《仪器》,最流行的是《电子世界争霸战》,此外还被译做《地牢霸主》等名字。它的续集《Tron2》被中国电影发行商译为《创:战纪》。“创”是“Tron”的音译,指虚拟世界里的一个数字人,它还指程序员弗林创造的元宇宙。
当年还没这些概念?那有什么关系。看完《Tron》后你就会发现,它正是元宇宙的早期银幕设想。
主人公凯文是软件公司程序员。他研发出一款游戏,被同事狄林杰偷走,当成自己的发明。由于游戏业绩很好,狄林杰一跃成为公司主管。在他主持下,代号“考尔”的主控程序通过网络连接公司所有研发小组,给研究带来了无穷便利。
凯文愤而辞职,又用黑客手段入侵公司网络,试图找回游戏程序,从里面找到自己主创游戏的证据。与此同时,安全专家布莱德里研发出一款名叫“创”的软件。它不仅能监视网络入侵,而且能监控主程序“考尔”。布莱德里认为“考尔”中了很多电脑病毒,马上就要发作,影响整个公司的电脑。另外一个研发小组更神奇,他们正在研制把物体变成信息传输的技术。
多方角逐中,“考尔”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它威胁狄林杰把自己所在的元宇宙从网络中断开,否则就揭发狄林杰的罪行。狄林杰只好遵命。“考尔”又发现凯文正在入侵网络,便操纵电眼将他分解成信息,带入自己的元宇宙,变成数字人“弗林”。
在这个元宇宙中,所有程序都有人类外表,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还知道元宇宙的结构。它们是典型的数字人。由于和原创网络分开,“创”成为一个离线数字人,也被“考尔”锁在元宇宙里面,他知道“弗林”曾经是自己的“使用者”,并坚持为“使用者”服务。
“弗林”是真人变成的数字人,拥有改变元宇宙的能力。最初,“弗林”震惊于自己的处境,像其他数字人一样被真实世界的人类操作着玩赛车游戏。当他明白过来后,便和“创”一起逃离游戏区,向“考尔”所在的核心空间进发。“弗林”还恢复了使用者的能力,组建门形侦察器。“考尔”则派出门形武器、以及大批红衣打手阻止他到来。
在浩瀚的元宇宙里,双方展开一波波大战。“创”最终来到考尔面前,用病毒将它分解成电子信号。元宇宙与整个网络的联系恢复,“弗林”也逃脱出来,恢复成肉身凯文。
今天再看这部早期电影,里面虚拟世界的画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单调。然而在1982年,私人电脑在美国都还没普及,人们更不清楚什么是“电脑病毒”,什么是“网络”。像进入主控程序前要输入密码这类细节,在当年都是十足的“高科技”。
影片里,凯文进入电脑空间后代号“弗林”。今天,玩游戏要注册“马甲”已经成为常识。而在当年,这给人足够的神奇感。
制片商迪斯尼公司为这部电影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脑设备,现在看来十分简陋。一只U盘能存储几十GB信息,体积相当于钥匙。当年,存储300MB的“硬盘组”就有家用电器那么大。限于技术,片中大部分元宇宙镜头只能用二维画面显示三维效果,数字人角色只是在人脸上加线条,好多画面用手工绘制。
但是在40年前,这样的电影创意十分超前。值得一提的是,总共有500多人参加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台湾宏广软件公司就派来200人,这是华人参与顶级科幻电影特效的早期例子。
影片中,编导想突出元宇宙的程序化色彩,让画面充满光和线条,芯片设计图被用来当成元宇宙地图。当然,不可能完全写实地表现芯片世界,那样银幕上就只剩下闪光和数字。所以电影赋予每个程序一张人脸,用喝发光的水来表现它们在吸取能量,用互掷飞盘表现彼此攻击。程序甚至会死去,分解为电子流。
很少在哪个题材上,电影会走在小说前面,但元宇宙题材就是由这部电影开创的。赛博朋克经典《神经漫游者》,以及现在人们热议的《雪崩》,都完稿于这部电影之后,很难说没受到它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来源:科普时报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公众号ID:kepuing>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zx/9009.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