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娱乐资本论,作者:不空
互联网平台的AIGC攻城战,焦点已经转向了评论区。
“@AI课代表呀 总结一下”
“@AI视频小助理 高能空降”
“@机器工具人 听歌识曲”
这些“召唤术语”成为了B站用户与AI勾连的密钥。用户只要在评论区@AI视频小助理、有趣的程序员这类AI工具账号,并下达“总结”、“高能空降”等指令,AI账号就可以根据时间轴,逐条梳理出视频核心要点。
在B站UP主@考研数学武忠祥老师25号发布的一条为24届考研人划重难点的视频下,网友对AI工具账号的召唤率先占领了热评区。AI账号也不负期盼,短短几分钟内就迅速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视频笔记,成为了网友的“省流助手”。
B站、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务实派”平台,战略侧重点在于如何将AI“玩具”转变为AI“工具”。然而,使用边界尚不清晰的AI技术在其工具化的道路上其实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平台因此“翻车”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网易Lofter推出的AI绘画功能被质疑“缝合素材”,更遭受到了插画师的大规模抵制、停更和出走,不少普通用户也纷纷与平台“割席”。
以虎扑为代表的“务虚派”在用户的精神需求层面大做文章,彻底打开了AIGC技术的潘多拉魔盒。
虎扑官方宣称,这款AI不仅可以还原球星的个性与风格,甚至还可以自定义理想的AI伴侣,用户可以自由设置AI机器人的长相、性格、声音。在技术放任的自由下,用户利用虎扑的这款女娲AI创造了一个个“AI电子女优”的形象,成为了网友发泄私欲的工具。
图源:虎扑
不同平台的AI玩法,其实也藏着一条统一的走向,即互联网平台正在将迭代与留存的主干任务押注在AIGC工具上。不过,如何实现AIGC与平台发展的平衡,这成为不少平台面临的核心命题。
01 内容平台一手抓创作,一手抓交互
后端的用户交互体验成为了内容平台进行AI布局的新阵地,其中,金句频出,用户互动热情高的评论区更是内容平台的发力重点。
中长视频为主的B站本就有“课代表划重点”的内容消费偏好,“AI视频小助理”“AI课代表呀”等AI账号从站内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出发,打造了独具B站特色的AI省流助手。不过,这些AI账号与聊天机器人不同,不能做到及时、快速地回应,很多用户的AI召唤术也会失灵。
图源:B站截图
同样,豆瓣的AI账号也藏匿在各小组的评论区中,其数据源更是由各小组的特色金句构成,借此提供小组的活跃度,每一个小组的AI账号都别具特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组的AI账号评论风格跳脱,评论内容也是“我笑到抽筋乱蹦家人左顾右盼确认家里不是迪厅”。
图源:豆瓣截图
快手在9月15日开启内测的AI文生图功能“AI玩评”,焦点也瞄准了内容评论区,直接将AI绘画功能链入到评论区中,用户输入指令就可以在评论区快速生成meme梗图。
图源:快手
评论区玩梗、斗图确实已经成为了当代网民的基本素养,但快手AI玩评略显板正的作画风格与网友斗图的目的割裂开来。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还在内测阶段的AI玩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内容平台玩转AI的新思路。
事实上,内容平台最先拥抱的其实是AIGC的创作能力。在理想主义叙事中,创作门槛更低、效率翻倍的生成式AI工具无异于一枚深水炸弹,拓宽了内容平台的想象边界。
技术浪潮的激励下,一众内容平台开始在AI创作工具方面下苦功,其目的是激发站内内容生产活力,填充内容池。
抖音推出的“AI绘画”滤镜特效,以裂变传播的短视频拓宽了用户对AI绘画的认知。快手的AIGC创作工具“快影”,则是基于AI算法将用户照片一键转化为油画风、水彩风、动漫风等多种风格化效果图片......
考虑到C端用户的普适性,内容平台的AI创作工具使用门槛非常低。以在各大内容平台盛行的“AI绘画”功能为例,与专业AI绘画工具上复杂的关键词、参数调整不同,内容平台的AI绘画功能支持一键生成,用户只要上传一张照片就能实现动漫风格的转化。
简单便捷的操作设置降低了生成式AI的成本,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却是,大量低质、无意义、同质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小红书上批量生成的“AI帅哥”“AI美女”共用一张脸,甚至摆着同一套拍照姿势,网友直呼患上了AI审美疲劳。AI生成的“虚假新闻”、无脑回答也在内容平台大行其道。正是技术猎奇视角与低门槛的迅速普及,令AI内容垃圾充斥互联网。
内容平台普适性AI创作工具的下放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专业创作者与AI技术之间的矛盾。
网易Lofter今年推出的“老福鸽画画机”AI绘画功能,允许用户输入指令生成个性化头像,其初衷自然是活跃站内用户生态,并且补充站内内容池。
但这一功能上线后立马遭到了站内用户的抵制与抗议。作为集聚了大量插画师、原画师的内容平台,Lofter的这一AI功能被质疑是对原创作品的侵权。黑底白字的“禁止AI”运动由专业画师发酵到普通用户中。
一片讨伐声之下,Lofter三次发表声明,强调没有使用站内用户数据训练AI模型,并下架了该AI绘画功能,但用户抗拒AI的情绪仍未得到平息,甚至扩散至各个内容平台上。小红书上,“禁止AI”的运动也在暗流涌动着,插画师也学着抱团取暖,总结了“作品逃避AI吞噬的方法”,以此表示抗议。
全网泛滥开来的AI内容更是走向了灰色的产业链,批量打造的AI水军开始涌现。
“刘德华为什么很少演反派”成为了内容平台上爆火的一道AI测试,只要在内容平台上发布这一提问,就会迅速引来AI水军的围剿,并回复称“辣鸡华为,过时芯片还拿来碰瓷苹果。”其实,这是因为问题中的“刘德华”和“为什么”搭配出了“华为”这一关键词,借此来触发了AI水军的关键词。
AIGC内容监管也在逐渐提上日程。抖音、小红书、B站等内容平台纷纷为站内的AIGC内容打上了“水印”标识,真假难辨的AI内容终于踩下了急刹车。
对于内容平台而言,想要建立AI应用生态,只有将其与站内生态完美融合,最终才能实现正向的“化学反应”。
02 电商平台卷向前端搜索,抢夺种草用户
在闭环交易链路的逻辑之下,内容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电商平台的垄断地位。不断崛起的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以种草为切口,成功分割了电商平台的蛋糕。生成式AI在内容端的爆发就成为了电商平台修补短板的一剂“良方”。
AI对话是电商平台当前的主流玩法。
重抓内容生态的淘宝将资源与希望倾注到“淘宝问问”这一AI对话应用上。淘宝问问一方面链入了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另一方面又根植在淘宝平台的沃土之上,这份资源与技术的双重保险,足以证明淘宝对AIGC寄予的厚望。以信息流重塑电商业务的百度也将AI作为业务发展的加速器,推出了电商新品牌“百度优选”。
对比电商平台的AI工具布局,可以发现,无论是淘宝,还是百度,都试图将前端“搜索”都视为平台串联AI工具与电商业务的重要抓手。
淘宝问问集成在淘宝首页的搜索框上,但并不能直接使用AI功能,而是将其分成了两步,用户在搜索框输入了“淘宝问问”后,才能跳转到AI对话页面。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消耗的转化成本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率。
图源:淘宝
同样,百度电商的AI导流入口也隐藏在百度的搜索框中,不过,百度电商则是以一种隐晦、软性的方式植入到百度搜索之上。用户只要在百度搜索商品,AI算法便将站内创作者的相关测评、种草内容以及商品链接全部汇总至百度页面上。
比如用户在百度搜索手机品牌,百度搜索可以为其链接到手机测评博主的内容,详细剖析不同型号手机产品的性能、卖点,并绑定百度电商的商品链接,帮助用户完成筛选。
图源:百度APP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搜索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既包含了平台沉淀多年的用户心智与用户认知,更是平台了解、触达用户的最短路径。从这一层面来看,在搜索框中植入AI工具其实是电商平台的最佳选择。
以搜索框为起点,电商平台更大的野心则在于内容种草环节。内容的引流与转化效应已经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得到了验证,电商平台自然也不甘心割舍这一业务,希望能以内容生态完善消费链路,借此提升转化效率。
淘宝问问的内测页面中,一共划分了“资深导购员”“生活小能手”“美食达人”“旅行策划人”“灵魂写手”五个功能,这五个功能对应的就是用户消费生活的多个场景。更为重要的是,在淘宝站内,这些功能也直接和消费链路直接绑定在一起。
图源:淘宝问问
以“资深导购员”功能为例,这一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种草需求,用户提出消费需求时,淘宝问问就可以提供相应的建议。例如,输入“中秋节适合送父母什么礼物?”这一问题后,淘宝问问会汇总站内相关短视频内容,还会列出具体的选购方向,比如养生、纪念、旅游等。在这些建议之后,淘宝问问还提供了相应的商品链接,一键直达商品页面。
图源:淘宝问问
从转化链路的角度来看,淘宝问问的方向并没有偏离。不过,内容种草效应的要义不仅仅在于全面、专业的内容质量,更在于用户与内容博主、用户与内容平台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
剁主体验淘宝问问后发现,AI列出的购买建议看似条理清晰,但篇幅往往都十分短小,只提供了消费方向,却少了消费必要性的关系阐述。换言之,AI的种草内容说服力不足。
要知道,在内容种草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攀升,护肤赛道卷成分,穿搭赛道卷用料。对比来看,淘宝问问当前的水平仍然要粗糙许多。
03 垂类平台力求从应用场景破局
AIGC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不得不迎头跟上的队伍,垂类平台也不能脱离这一定论。
在战略层面,身处科技浪潮前,垂类平台已经不能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以守为攻”,从垂类应用场景破局,结合AI技术,守住自身平台的优势。而在技术层面,垂类平台的技术积累自然不能与大平台相提并论,但是却在数据源上有不小的优势。垂类平台的数据样本多、质量高,也能够提升AI算法的精准度。
在9月5号宣布向全社会开放的WPS AI是中国协同办公赛道中首个落地的生成式AI应用,瞄准的正是数亿打工人的办公需求。
简单直观的AI对话形式同样是出于降低使用门槛的目的。用户只需要下达指令,WPS AI就可以按需进行操作。从应用场景来看,WPS AI走了一条“广而全”的策略,覆盖了文档分析、大纲写作、PPT制作、翻译等各类办公需求。
图源:WPS AI
从技术与用户体验层面来看,与成熟不少的Claude、Jasper这类AI模型相比,WPS AI在本文生成、文档编辑等方面的能力确实稍显逊色,甚至还会出现明显的校对错误,需要用户手动调整。
不过,在办公场景沉淀多年,WPS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和认知,能够保证WPS在技术浪潮下不掉队,同时也成为了算法迭代升级的基础。
一站式旅行平台携程也将AI技术与旅行这一场景进行融合,并打造了深耕旅行场景的AI应用——携程问道。
携程问道基于携程在出行场景的数据沉淀,官方宣称是以AI对话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出行路线,帮助用户减少出游决策。
出行攻略的主阵地一直在内容平台,携程自然想通过数据优势和技术,借助AI大模型来抢夺用户心智。不过,从其用户体验来看,还在内测阶段的携程问道还不够完善。
图源:携程问道
以携程问道的行程规划功能为例,与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上的详细全面的旅游攻略相比,携程问道给出的规划过于简单,参考价值有限。如果进一步追问出行细节,携程问道的短板就会暴露地更加彻底,只能无奈表示AI还在学习中。
图源:小红书
这些互联网平台对AIGC的应用趋势揭开了一个确定的未来蓝图:AIGC工具全面渗透到人类各个生活场景中,人类最终将与AI同行。不过,站在这场征途的起点,如何将AI技术收束进规则内?如何创造更多的实用价值?这都是互联网平台需要冷静思考的命题。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zx/90052.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