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开设区块链课程。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区块链理论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注重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
然而,与美国相比,国内的区块链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欧科云链研究院最近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通过中美比较探讨国内区块链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
在这份报告中,欧科云链研究院对比了中美高校在区块链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并列举了国内培养区块链人才的机会,提出了5个具体建议:
1. 鼓励更多高校开设区块链课程和专业。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在区块链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开设课程和专业的数量以及质量等方面都有进步的空间。因此,可以参考美国高校的经验,增加更多的区块链通识课,并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区块链专业人才培养真正成为区块链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
2. 加大区块链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虽然部分国内高校已经开设了区块链相关课程,但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难以保证专业化的区块链人才培养。因此,建议高校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教材编写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二是加强区块链教师队伍建设,尝试邀请区块链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客座讲师。
3.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也应提早参与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相比高校,企业在产业积累方面更具优势,可以成为高校区块链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区块链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区块链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已有一些区块链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欧科云链集团就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更精准的人才对接,探索中国区块链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
4. 发挥区域特色,探索区块链优势学科。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不同,全国各地对区块链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例如,成都是软件名城,具有较好的信息基础、算力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优势,可以在这些方面重点发展区块链产业。从理论上讲,区块链发展的地域特色可以整合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即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从供给端解决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未来有望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循环。
5. 合理引导跨学科人才就业。区块链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前沿技术,涵盖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加看中具备这些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人社部增设了两个区块链新兴职业,旨在引导就业。各高校在培养区块链人才的同时也可合理引导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区块链行业。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zx/67457.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