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的m2总量是多少
1.美国M0货币供应总量为9086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提供的数据,在2009年7月统计的。
2.若将这笔钱平均分配给当月美国人口,即307212123人,每人可得约3000美元。不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指出,大约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M0货币供应量被外国人持有。
3. M1货币供应量是指M0加上活期账户、支票账户和旅行支票账户中的现金总量。在2009年7月,美国的M1货币总量为165560亿美元。
4. M2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货币市场基金、定期账户和小额贷款中的现金总量。在2009年7月,美国的M2货币总量为832680亿美元。
5. M3货币供应量是指M2加上大额贷款中的现金总量。但从2006年3月起,联邦储备银行不再将M3作为经济参考指标。在那个月,M3货币总量约为1030000亿美元。
6.通常我们使用M2作为衡量财富总量的指标,因此多数人会被告知2009年7月世界美元市值总额约为830000亿美元。
7.尽管联邦储备银行无法准确地说明美元究竟存在于哪里,但它能通过这种方式判断全球美元总额约为多少。
8.加印钞票能轻而易举解决一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更多问题出现——“辛巴威币”就是一个反例。
9. 2000年,津巴布韦因过量印发货币而导致严重后果。那年,大批津巴布韦劳动者的离开导致了本国财政系统的瘫痪。
10.为了保证公共项目的支出,津巴布韦财政部印发了过量的流通货币,当时被称作“辛巴威币”。
1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本质上和其它商品一样:过量会导致贬值。因此正如我们先前所知,流通货币量过多则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致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也就是说购买同样的商品要比过去花更多的钱。
12.在21世纪初的十年中,我们经历了由“辛巴威币”引发的极度通货膨胀时代。
13.经济学家说,那时辛巴威币贬值的速度超乎想象,几乎每1.3天商品价格就要翻一倍。
14.结果到2008年末,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百分之516,000,000,000,000,000,000。
15.津巴布韦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以毒攻毒”,他们印发了大量高面额的货币用以缓解通货膨胀。
16.其中一种纸币的面额高达1万亿元(实际价值仅仅相当于30美元,2009年1月)。
17.最终后果不堪设想,津巴布韦政府不得不完全放弃使用本国货币,转而使用美元和南非的“兰特”(南非通用货币)作为本国的通行货币。
18.但是为何政府会印发出面额高达1万亿的货币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连本国范围内究竟流通着多少本国货币都无从判断,更不必说全球范围内本国货币的总量了。
二、78年全国有多少钱币在用
78年全国有1134亿钱币在用。在1978年,中国的货币总量仅仅有1134亿,1990年末,增加到了1.53万亿,而在2014年末达到122.5万亿,是1978年的1000倍,是1990年的80倍。2020年,货币和准货币为2186796.00亿元,货币为625581.00亿元,其中流通中现金为84315.00亿元。
钱币起源说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三、世界上硬币是多少年出生
货币按其材质首先分为纸币与(金属)硬币。硬币已有2500年的历史,纸币也流通了1000年。流通中,纸币承担了总量的95%以上;集藏中,硬币则比纸币有更久远的历史与众多的收藏者。
世界硬币从时间上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币(至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币(476年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近代币(1640年一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现代币(1917年至今)。其中1945年后又称当代币。当然,从钱币文化观点出发,其增变兴衰既与重大政治事件相关又不尽同。
一、世界钱币文化的四大体系钱币文化是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币材、工艺等)和“软件”(语言文字、艺术特色、宗教习俗、哲理观念等),综合反映了各国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通常认为,世界古代钱币文化来自四个独立的源头,即:地中海、东方、南亚次大陆、伊斯兰世界。其中主要是地中海(西方)和远东(东方)两大币系。
历史上它们间曾有交叉和影响,到了现代更进一步互相借鉴,逐步“同一”。
地中海币系。指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硬币。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其势力遍及全欧和部分亚洲、非洲。随着15世纪后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又影响了美洲、澳洲、大部分非洲和部分亚洲。
它们的特点是:
1.图象丰富。包括神祗及英雄、君王、特色动植物、建筑古迹等。如古希腊城邦币上的特色动植物城徽,罗马帝国时代币中保存了70多位君王的头像。
2.币文复杂。主要是希腊文、拉丁文,除此还有腓尼基文、迦太基文、希伯来文等。
3.币材多为贵金属。最早是用自然形成的金银合金——琥珀金,接着是金、银币,最后形成金一银一铜,以银为主的体系。
4.制币方法主要是打(锤)制,很少铸币。因手工生产,个体差异较大。
东方币系。指以中国为代表的钱币。通过汉唐盛世,以及此后各朝的文化交流影响了朝鲜、日本、安南和东南亚各国,部分通过丝绸之路波及中亚。其特点:
1.币形多样化。如刀币、布币均为在世界硬币中所特有,并长期采用方孔圆钱形制,除花钱外,币图相对简单或无币图。
2.币文丰富。记录了年代、造币地点。除汉文外尚有各种少数民族文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3.币材主要以铜合金为主,少量铁币。金、银在流通中不占主要地位。
4.制币方法主要采用熔化金属在模内铸造,故名铸币。铸造可以经济地批量生产,个体比较均一。
南亚次大陆币系。指以印度为主的币品。通过孔雀王朝、更多王朝及莫卧儿帝国的扩张和宗教的传播,影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部分东南亚地区。但其本身也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受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阿拉伯诸王朝、蒙古汗国的影响,情况甚为复杂。其特点:
1.币图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既有土生土长的佛教、婆罗门教,又有希腊基督教、萨珊拜火教、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影响。早期盛行各种印记。
2.币文极其复杂。土邦币极多。
3.币材金、银、铜均用,并有少量铅、锡等。
4.制币方法主要打(锤)制。
伊斯兰币系。指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通过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玛王朝以及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形成的币系。波及整个西亚、中亚、部分东南亚、北非及欧洲伊伯利安半岛南部。其特点:
1.宗教色彩显著。因伊斯兰教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币面没有君王及神祗。代之以图案、艺术字体、花押等。
2.币文以阿拉伯文为主,种类繁多。币文中的特色是多为清真箴言和在位君王繁杂的称号。
3.币材包括金、银、铜。
4.制币主要采用打(锤)制法。
二、硬币的分类
广义的钱币学一般应包括硬币(Coins)、代用币(Tokens)和章(Medals)三类。硬币的特点是:由主权机构发行,有面值,在流通中具有法定支付能力。但随着收藏和投资需要,又派生出多种币品。
按币品功能分类应是最本质和易于理解的方法。
l.流通币(Circulating Coins,Working Coins)。这是原本意义上的硬币,功能是“流通”。主权发行机构按面值发放,交换中技面值流通。发行年代可以间断或连续。发行量按市场需要,一般较大。按其实际情况,又可分为“正在流通”和“退出流通”两小类。
流通币本意在“流通”而非“收藏”。但流通币却往往是币友的“收藏”起步和主体。当然“退出流通币”的收藏价格高于甚至远高于其面值。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日常“流通”中将品相优美、面值较小的硬币“攒”起来,即以流通价格(面值)作为收藏成本。但这种办法受到国别,面值,年代的限制。用于本国硬币尚可,用于收集世界币则很困难了。
2.收藏币(Collector Coins.NumismaticCoins)。目的不是“流通”而是“收藏”。主权发行机构以高于或远高于面值的价格作为初售价发行。如我国1984年10元熊猫银币初售价是100多元。收藏币必须限量发行,一般只有一个年代。所以收藏币只在币友中“流通”,广大公众从未使用过,很少见过甚至听说过。
收藏币包括纪念币( Commemorative Coins)和特种币(Numismatic Coins)的两小类。
长久以来,纪念币是收藏币的主体(纪念币又分流通纪念币和收藏纪念币两种)。它是主权发行机构经过批准(如美国需经国会)为了纪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别发行的硬币。目的是通过硬币的流通使其家喻户晓,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就此而言,流通纪念币似乎更胜任此功能;而收藏纪念币题材多样,制作精美,更得币友的青睐。
目前特种币的发展势头强劲。如生肖币,风光市,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币等。目的不在于纪念某人某事,而在于宣扬一种思想。一个概念,有时是体现民族地方色彩,有时也涉及国际共同主题。
造币厂常将当年所生产的未流通币封套为造币厂套币( MintSet MS),以远高于面值价格出售给集藏者。除此,还有专门为收藏者生产的精制套币(ProofSet, PS)。它们统称为非流通法币(Non-circulatingLegalTender,NCLT)。
3.投资币(Bullion Coins InvestorCoins)。
目的既不是“流通”,也不是“收藏”,而是为了“保值增值”。虽也由主权发行机构发行,但面值仅有象征意义或无面值,重要的是金属成色及重量,发行量不限量,根据市场需求。所以投资币不过是“币”形资金属,较之金锭、金首饰等更易于保存和交易罢了。
三、硬币的收集途径与集藏方法
收集途径。币友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币品来源一般包括下面几方面:
1.馈赠。许多币友开始集藏是由于家传、亲朋馈赠而引发。馈赠可以很少很平常,也可能很多很珍贵。无论其大小贵贱,是可贵的“起点”,往往也是终生“爱不忍释”的部分。
2.搜集。主要指不花什么钱或花很少的钱,通过自己的眼光、辛劳奔波集藏得来的币品。集藏(Gathering)与收藏(Collecting)是否有区别,意见不一致。但前者比较强调的是通过不花钱或少花钱的聚集方式。
3.交换。也可说是搜集之一种,即“互通有无,不详计价”。对于世界硬币集藏币友来说,更应该提倡此道。它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币品,而且广为增进友谊。
4.购买。这是最主要的途径。目前国内市场有限,一些资深的币友已直接与国外币商建立固定联系。但汇款对于小额交易略为不便。购买包括拍卖投标。
集藏方法:集币过程一般规律是广“集”之后求“套”(即系列化),泛“集”之后进入“专题”(即系统化)。硬币组套硬币有不同国名,不同材质,不同面值,不同发行年代,不同造币厂等,因而也形成不同种类和内容的“套”的概念。
1.面值套(面套)。指由主权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所发行的不同面值流通硬币组成的“套”。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套”,币友追求的第一阶段目标。面套常分小套、大套。小套措低面值套,特别是辅币单位套;大套应包括所有面值,特别是主币高面值,币。流通币的“套”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因为随着通货膨胀、币制改革、政权更迭等原因,小面值币不断退出流通,大面值币陆续补充进入。所以面套的集藏最好以年代为主线。收藏币和流通币不同,通常事先公布该套面值组成及发行时间。
2.图形套(图套)。同一面值流通币通常有多种币图。面套只需其中任何一种均可成套,而图套则要求币图系列化。如德国流通币面套只需1枚2马克币,但对图套来说,应集全6种不同政治家肖像及1951年发行的无人像2马克币。这通常是币友的第二步目标。
3.系列套(全套)。指主权机构在一定时间内所发行的全部币品。全套的难易与国别有关。对于有些刚刚发行硬币的国家(如马其顿)可以“一览无余”,但对于发行币品历史久远的国家(如墨西哥)则是“望洋兴叹”了。
4.年代套(年套)。指同一面值同一币图不同年代币组成的套。这在美国比较流行,因为美国历史短,品种少,但同一品种和长期发行。如美国1美分林肯头像币从1909年起发行,到1999年已有90年历史。要按年代逐一集“全”这90枚币,也非易事。市面上的一些定位册,也大都按年布孔,要把那“窟窿”一个个填满,确需一番苦功。
硬币专题与主题收集
专题(Thematic Collecting)一般指围绕一个特色,一个思想,一个系统的集藏;主题(Topical Collecting)一般指一种形式,一种币图的集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国家币(特色是独立)是专题;其中国徽币(着重在币图)是主题。动物币按动物学类、纲、目、种来集藏是专题(突出系统),按不同国家的熊猫币来集藏(着重币图)是主题。
目前比较流行的币品专题有:体育、动物、植物、建筑、古迹、交通工具、历史人物等。例如100年来所发行的现代奥运会币近千枚;15个国家发行过21种兰花币;币中币有60多种。
专题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大体说来,以“专”为先,“专”而求“全”,“专”而求“精”。当然组套与专题也是硬币分类与整理的过程。
硬币的储藏与清理。
1.储藏。原则是在经济有效地保存币品前提下便于鉴赏玩味。储藏方法取决于藏品类别(流通币、收藏币)、品相(普制、精制)、珍稀级别、储藏目的(传世收藏,展览,交易)和储藏费用(初次投资,经常维护费用)。
现有的储藏币品方法(手段)有:币袋、币夹、币盒、币册、币盘、币柜等。根据经验:币夹与活页币册相结合是一般币品的较好储藏方法,币盒与币盘相结合则是高档收藏币的理想方式。
2.清理。硬币在未进入流通时为自然金属光泽,与空气接触后或存放于塑料袋中会逐渐变色和锈蚀。流通中因与各种化学物质及手汗等接触更易变色和锈蚀。窖藏的古币不但形成严重锈蚀,有时还难以剥离。
实践证明:银、锌、铜合金币易于变色;铝、铁、铜合金易于锈蚀。金币多年保存完好,不锈钢则能经受各种条件。
对清理的忠告是:最好不清理、顺其自然;如需清理,务必慎重;清理尽量采用“软”方式不用“硬”工具,清理后币品应注明“经过清理”(Cleaned,Cld),一般品级及价格会因之降低。
主要清理方法有:洗涤、清洗、擦拭、磨刷、表面涂覆。
3.保安。随着收藏档次的不断提高,保安问题也逐步提上日程。目前主要方式有:保险柜和租用银行保险箱。
与保“安”有关的是保“密”。个人藏品,特别是珍贵藏品是否应让外界了解及在何种范围内了解,自然是因人因币而异。“秘不示人,自得其乐”似乎降低了藏品应有的社会功能;但“广为宣扬,无人不知”又有“树大招风”之虑。(货币按其材质首先分为纸币与(金属)硬币。硬币已有2500年的历史,纸币也流通了1000年。流通中,纸币承担了总量的95%以上;集藏中,硬币则比纸币有更久远的历史与众多的收藏者。
世界硬币从时间上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币(至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币(476年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近代币(1640年一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现代币(1917年至今)。其中1945年后又称当代币。当然,从钱币文化观点出发,其增变兴衰既与重大政治事件相关又不尽同。
一、世界钱币文化的四大体系钱币文化是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币材、工艺等)和“软件”(语言文字、艺术特色、宗教习俗、哲理观念等),综合反映了各国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通常认为,世界古代钱币文化来自四个独立的源头,即:地中海、东方、南亚次大陆、伊斯兰世界。其中主要是地中海(西方)和远东(东方)两大币系。
历史上它们间曾有交叉和影响,到了现代更进一步互相借鉴,逐步“同一”。
地中海币系。指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硬币。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其势力遍及全欧和部分亚洲、非洲。随着15世纪后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又影响了美洲、澳洲、大部分非洲和部分亚洲。
它们的特点是:
1.图象丰富。包括神祗及英雄、君王、特色动植物、建筑古迹等。如古希腊城邦币上的特色动植物城徽,罗马帝国时代币中保存了70多位君王的头像。
2.币文复杂。主要是希腊文、拉丁文,除此还有腓尼基文、迦太基文、希伯来文等。
3.币材多为贵金属。最早是用自然形成的金银合金——琥珀金,接着是金、银币,最后形成金一银一铜,以银为主的体系。
4.制币方法主要是打(锤)制,很少铸币。因手工生产,个体差异较大。
东方币系。指以中国为代表的钱币。通过汉唐盛世,以及此后各朝的文化交流影响了朝鲜、日本、安南和东南亚各国,部分通过丝绸之路波及中亚。其特点:
1.币形多样化。如刀币、布币均为在世界硬币中所特有,并长期采用方孔圆钱形制,除花钱外,币图相对简单或无币图。
2.币文丰富。记录了年代、造币地点。除汉文外尚有各种少数民族文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3.币材主要以铜合金为主,少量铁币。金、银在流通中不占主要地位。
4.制币方法主要采用熔化金属在模内铸造,故名铸币。铸造可以经济地批量生产,个体比较均一。
南亚次大陆币系。指以印度为主的币品。通过孔雀王朝、更多王朝及莫卧儿帝国的扩张和宗教的传播,影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部分东南亚地区。但其本身也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受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阿拉伯诸王朝、蒙古汗国的影响,情况甚为复杂。其特点:
1.币图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既有土生土长的佛教、婆罗门教,又有希腊基督教、萨珊拜火教、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影响。早期盛行各种印记。
2.币文极其复杂。土邦币极多。
3.币材金、银、铜均用,并有少量铅、锡等。
4.制币方法主要打(锤)制。
伊斯兰币系。指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通过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玛王朝以及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形成的币系。波及整个西亚、中亚、部分东南亚、北非及欧洲伊伯利安半岛南部。其特点:
1.宗教色彩显著。因伊斯兰教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币面没有君王及神祗。代之以图案、艺术字体、花押等。
2.币文以阿拉伯文为主,种类繁多。币文中的特色是多为清真箴言和在位君王繁杂的称号。
3.币材包括金、银、铜。
4.制币主要采用打(锤)制法。
二、硬币的分类
广义的钱币学一般应包括硬币(Coins)、代用币(Tokens)和章(Medals)三类。硬币的特点是:由主权机构发行,有面值,在流通中具有法定支付能力。但随着收藏和投资需要,又派生出多种币品。
按币品功能分类应是最本质和易于理解的方法。
l.流通币(Circulating Coins,Working Coins)。这是原本意义上的硬币,功能是“流通”。主权发行机构按面值发放,交换中技面值流通。发行年代可以间断或连续。发行量按市场需要,一般较大。按其实际情况,又可分为“正在流通”和“退出流通”两小类。
流通币本意在“流通”而非“收藏”。但流通币却往往是币友的“收藏”起步和主体。当然“退出流通币”的收藏价格高于甚至远高于其面值。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日常“流通”中将品相优美、面值较小的硬币“攒”起来,即以流通价格(面值)作为收藏成本。但这种办法受到国别,面值,年代的限制。用于本国硬币尚可,用于收集世界币则很困难了。
2.收藏币(Collector Coins.NumismaticCoins)。目的不是“流通”而是“收藏”。主权发行机构以高于或远高于面值的价格作为初售价发行。如我国1984年10元熊猫银币初售价是100多元。收藏币必须限量发行,一般只有一个年代。所以收藏币只在币友中“流通”,广大公众从未使用过,很少见过甚至听说过。
收藏币包括纪念币( Commemorative Coins)和特种币(Numismatic Coins)的两小类。
长久以来,纪念币是收藏币的主体(纪念币又分流通纪念币和收藏纪念币两种)。它是主权发行机构经过批准(如美国需经国会)为了纪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别发行的硬币。目的是通过硬币的流通使其家喻户晓,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就此而言,流通纪念币似乎更胜任此功能;而收藏纪念币题材多样,制作精美,更得币友的青睐。
目前特种币的发展势头强劲。如生肖币,风光市,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币等。目的不在于纪念某人某事,而在于宣扬一种思想。一个概念,有时是体现民族地方色彩,有时也涉及国际共同主题。
造币厂常将当年所生产的未流通币封套为造币厂套币( MintSet MS),以远高于面值价格出售给集藏者。除此,还有专门为收藏者生产的精制套币(ProofSet, PS)。它们统称为非流通法币(Non-circulatingLegalTender,NCLT)。
3.投资币(Bullion Coins InvestorCoins)。
目的既不是“流通”,也不是“收藏”,而是为了“保值增值”。虽也由主权发行机构发行,但面值仅有象征意义或无面值,重要的是金属成色及重量,发行量不限量,根据市场需求。所以投资币不过是“币”形资金属,较之金锭、金首饰等更易于保存和交易罢了。
三、硬币的收集途径与集藏方法
收集途径。币友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币品来源一般包括下面几方面:
1.馈赠。许多币友开始集藏是由于家传、亲朋馈赠而引发。馈赠可以很少很平常,也可能很多很珍贵。无论其大小贵贱,是可贵的“起点”,往往也是终生“爱不忍释”的部分。
2.搜集。主要指不花什么钱或花很少的钱,通过自己的眼光、辛劳奔波集藏得来的币品。集藏(Gathering)与收藏(Collecting)是否有区别,意见不一致。但前者比较强调的是通过不花钱或少花钱的聚集方式。
3.交换。也可说是搜集之一种,即“互通有无,不详计价”。对于世界硬币集藏币友来说,更应该提倡此道。它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币品,而且广为增进友谊。
4.购买。这是最主要的途径。目前国内市场有限,一些资深的币友已直接与国外币商建立固定联系。但汇款对于小额交易略为不便。购买包括拍卖投标。
集藏方法:集币过程一般规律是广“集”之后求“套”(即系列化),泛“集”之后进入“专题”(即系统化)。硬币组套硬币有不同国名,不同材质,不同面值,不同发行年代,不同造币厂等,因而也形成不同种类和内容的“套”的概念。
1.面值套(面套)。指由主权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所发行的不同面值流通硬币组成的“套”。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套”,币友追求的第一阶段目标。面套常分小套、大套。小套措低面值套,特别是辅币单位套;大套应包括所有面值,特别是主币高面值,币。流通币的“套”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因为随着通货膨胀、币制改革、政权更迭等原因,小面值币不断退出流通,大面值币陆续补充进入。所以面套的集藏最好以年代为主线。收藏币和流通币不同,通常事先公布该套面值组成及发行时间。
2.图形套(图套)。同一面值流通币通常有多种币图。面套只需其中任何一种均可成套,而图套则要求币图系列化。如德国流通币面套只需1枚2马克币,但对图套来说,应集全6种不同政治家肖像及1951年发行的无人像2马克币。这通常是币友的第二步目标。
3.系列套(全套)。指主权机构在一定时间内所发行的全部币品。全套的难易与国别有关。对于有些刚刚发行硬币的国家(如马其顿)可以“一览无余”,但对于发行币品历史久远的国家(如墨西哥)则是“望洋兴叹”了。
4.年代套(年套)。指同一面值同一币图不同年代币组成的套。这在美国比较流行,因为美国历史短,品种少,但同一品种和长期发行。如美国1美分林肯头像币从1909年起发行,到1999年已有90年历史。要按年代逐一集“全”这90枚币,也非易事。市面上的一些定位册,也大都按年布孔,要把那“窟窿”一个个填满,确需一番苦功。
硬币专题与主题收集
专题(Thematic Collecting)一般指围绕一个特色,一个思想,一个系统的集藏;主题(Topical Collecting)一般指一种形式,一种币图的集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国家币(特色是独立)是专题;其中国徽币(着重在币图)是主题。动物币按动物学类、纲、目、种来集藏是专题(突出系统),按不同国家的熊猫币来集藏(着重币图)是主题。
目前比较流行的币品专题有:体育、动物、植物、建筑、古迹、交通工具、历史人物等。例如100年来所发行的现代奥运会币近千枚;15个国家发行过21种兰花币;币中币有60多种。
专题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大体说来,以“专”为先,“专”而求“全”,“专”而求“精”。当然组套与专题也是硬币分类与整理的过程。
硬币的储藏与清理。
1.储藏。原则是在经济有效地保存币品前提下便于鉴赏玩味。储藏方法取决于藏品类别(流通币、收藏币)、品相(普制、精制)、珍稀级别、储藏目的(传世收藏,展览,交易)和储藏费用(初次投资,经常维护费用)。
现有的储藏币品方法(手段)有:币袋、币夹、币盒、币册、币盘、币柜等。根据经验:币夹与活页币册相结合是一般币品的较好储藏方法,币盒与币盘相结合则是高档收藏币的理想方式。
2.清理。硬币在未进入流通时为自然金属光泽,与空气接触后或存放于塑料袋中会逐渐变色和锈蚀。流通中因与各种化学物质及手汗等接触更易变色和锈蚀。窖藏的古币不但形成严重锈蚀,有时还难以剥离。
实践证明:银、锌、铜合金币易于变色;铝、铁、铜合金易于锈蚀。金币多年保存完好,不锈钢则能经受各种条件。
对清理的忠告是:最好不清理、顺其自然;如需清理,务必慎重;清理尽量采用“软”方式不用“硬”工具,清理后币品应注明“经过清理”(Cleaned,Cld),一般品级及价格会因之降低。
主要清理方法有:洗涤、清洗、擦拭、磨刷、表面涂覆。
3.保安。随着收藏档次的不断提高,保安问题也逐步提上日程。目前主要方式有:保险柜和租用银行保险箱。
与保“安”有关的是保“密”。个人藏品,特别是珍贵藏品是否应让外界了解及在何种范围内了解,自然是因人因币而异。“秘不示人,自得其乐”似乎降低了藏品应有的社会功能;但“广为宣扬,无人不知”又有“树大招风”之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jys/156876.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