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问实验是如何证明***以太***不存在的***最好稍微具体点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第一次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当时他是想测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方法是将一束光打到一面半透明的镜子上,光被分成两束互成九十度角,然后两束光分别打到两面全反射镜上,按原路返回,若光波的波峰与波谷相互有错位,则由于干涉效应,光会减弱,当时认为光是相对于以太以一定速度传播的,所以认为由于地球在以太中运动,两个方向上的光速会不同,所以会使光波错位导致光的强度减弱,但事实上并未如此,于是推测要么以太不存在,要么地球相对于以太是静止的,而后者是不可能的,所以以太论就破产了.
(完全自己写的哦^-^)
二、以太到底存不存在,理由是什么
以太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出,为英文Ether或Aether音译,并不是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元素不但有水、火、气、土,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名为以太,为五大元素之一充满整个空间。在科学史上,它初萌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伴随人类逐渐增加其内涵,使以太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假想物质。古希腊人用以太去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以前科学家认为万物传播都需要介质,然而在真空宇宙中,并没有发现介质物质的痕迹,那么恒星光和热以及各种能量应该通过一种以太去传播,所以以太理应没有大小、没有质量、没有密度,特别具有绝对静止的属性。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以太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经过实验和理论论证,如果假定以太不存在,许多物理现象也能解释通。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也是以太的坚定拥护者,认为所有物体之间都要有物体来传递相互作用,不信任超距力。后来当光和以太掺杂在一起,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波动也需要介质,所以以太就是那个介质。然而于牛顿却支持光粒子说,认定光的传递不需要介质。但是,牛顿这人很矛盾,他还是相信以太真实存在,认为虽然光不需要以太,但是以太会用来传递其他作用力,例如磁力和引力这些。直到十八世纪以太学说没落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万有引力定律过于火爆,所以笛卡尔以太学说就没落了。而且时候电学和磁学都发现了平方反比的关系,所以有力论证了超距作用存在。而接下来的迈克耳孙莫雷干涉实验是为了证明以太存在而开始,结果实验数据跟预期不同,得到实验结果不同之后,一派物理学家仍然认为以太存在,但是还需要用洛伦兹变换来解释干涉实验。另一派则认为既然爱因斯坦认为以太从而假定光速不变能推导出相对论,而且相对论调占据思想主流,那么以太也就被认为没必要存在了。
三、为什么以太不存在了
以太是一个历史上的名词,它的涵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
菲涅耳用被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他提出的理论方法(现常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确地计算出衍射图样,并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菲涅耳又进一步解释了光的双折射,获得很大成功。
1823年,他根据杨的光波为横波的学说,和他自己在1818年提出的:透明物质中以太密度与其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的假定,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推出关于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说明了布儒斯特数年前从实验上测得的结果。
菲涅耳关于以太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是导出光在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透明物体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为了解释阿拉果关于星光折射行为的实验,在杨的想法基础上提出:透明物质中以太的密度与该物质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还假定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以太部分曳引假说)。利用菲涅耳的理论,很容易就能得到运动物体内光的速度。
19世纪中期,曾进行了一些实验,以求显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所引起的效应,并由此测定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但都得出否定的结果。这些实验结果可从菲涅耳理论得到解释,根据菲涅耳运动媒质中的光速公式,当实验精度只达到一定的量级时,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在这些实验中不会表现出来,而当时的实验都未达到此精度。
在杨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后,光的波动说就在物理学中确立了它的地位。随后,以太在电磁学中也获得了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
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传过去的看法有着十分牢固的地位,他引入了力线来描述磁作用和电作用。在他看来,力线是现实的存在,空间被力线充满着,而光和热可能就是力线的横振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他在1851年又写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到19世纪60年代前期,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概念,并在提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电磁场的普遍规律,这组方程以后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推出电磁场的扰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每秒31万公里,这与当时已知的空气中的光速每秒31.5万公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
麦克斯韦在指出电磁扰动的传播与光传播的相似之后写道:“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后来,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的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波的性质,这样以太不仅在电磁学中取得了地位,而且电磁以太同光以太也统一了起来。
麦克斯韦还设想用以太的力学运动来解释电磁现象,他在1855年的论文中,把磁感应强度比做以太的速度。后来他接受了汤姆孙(即开尔文)的看法,改成磁场代表转动而电场代表平动。
他认为,以太绕磁力线转动形成一个个涡元,在相邻的涡元之间有一层电荷粒子。他并假定,当这些粒子偏离它们的平衡位置即有一位移时,就会对涡元内物质产生一作用力引起涡元的变形,这就代表静电现象。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zxurui.com/jys/151226.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